OTOOL : Mac's objdump  • • •  Uncover LDAP       all posts in Archive

多余的人

不少欧洲来的国外朋友,都会觉得中国有趣!比起他们自己的“发达”国家来说,中国发展迅猛,一日不见已隔三秋。就像在摄影论坛上,常看到国外的朋友,可以把小时候照片和几十年后的照片做拼接,他们那些儿时成长的建筑风景都还保持原样,照片浑然天成,很有意思,可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小地方也在“大炼钢铁”中,有一两年就新一轮的重建。

变化当然是好事,不过瞬息万变的中国,却让我们对过往不免有了许多陌生的感觉,可能70,80年代的人特别有感觉吧。有人说,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了别人300年的路。所以对我们这两三代人来说,这个时间和空间的跨越感都非常的巨大,心里的承受力是个极大的考验。可不论你是不是想不想接受,都不能不去接受。历史的巨流推着人走,不顺应工作生活的巨变,你就会变成一个多余的人。

七八时年代呼风唤雨的司机职业,在普通人还拿着几十块RMB,最多一百多块RMB的时候,别人可以拿到几千RMB的收入,那可是人人向往的职业。可现在呢,最熟悉当地路况的当地人都不再愿意这份“苦力”活了,相对于拼了命的身体损耗来说,再也算不上人人向往的“小资”工作了。
再说现在的电视台和新闻传媒,这些以前的窄门,挤着进去,而现在有头脑的没头脑的,都出来做“自媒体"了。据说电视开机率由以前的70%降到了现在20%左右,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不重要,不过通过光电的光钎来收看节目的习惯是绝对改变了。虽然目前,电视似乎还能在新闻性上占有便宜,不过随着网络速度越来越发达,挂在墙上那个死物,怎么可能比随身携带的“可穿戴”的屏幕更有优势呢?
80年代,大家挤破了关系都想从农村签到大城市去,换掉“农民”这个头衔。可30年后,你虽然住在城市,其实还是活在当年“农村”的土地上。而且你还挤破了关系也换不到“农民”的头衔了。
曾经一个大学生的文聘,似乎让你的未来无限可能,可现在即使博士了,出来还为了混口饭吃担心。即便是现在看起来还稳固的公务员,教师也逐渐不靠谱了。8090的人能否善终还不得而知。

科技行业更是迅猛了,拿计算机来说,记得当年大三时候了解的情况,常常看到一个企业,直接录取了一个计算机班里面所有的学生,工资待遇也是让人吃惊的高,不少人可能都是奔着这样的远景选择计算机的吧。到了今天,学计算机的已经成了“码农”,和搬砖的差别也大不到哪儿去了。 看看《浪潮之巅》就知道了,这些科技大腕们的生命期从20年,到10年,缩短到5年,到现在可能1年。就拿Apple来说,从iPod第一代横空出世到iPhone稳定江山,不过就是3年的时间而已。更恐怖的是,科技的改变不是改变自己的行业而已,他们是会改变整个社会的。如果《罗辑思维》谈到的比如汽车工业,随着像Google研究的自动化驾驶越来越成熟,汽车行业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就像乔布斯重新“发明了手机”,汽车行业也注定会被重新发明一次。这会牵涉到多少人的生与死啊?近点说,随着特斯拉的成熟,汽车行业的第一波变化已经到了我们眼前了。

以前的工业革命,不论是用机器代替手工,还是电气化时代的革命,主要还是在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无主,还是大量需要人参与,可以看作是延展人的能力。所以,人还是主体,虽然也有已经减少了一些职位,可影响还不算那么巨大。可目前我们在经历中的科技浪潮逐渐是在以“不要人”为前提了。就像之前常常闹出跳楼的富士康,痛定思痛后,人家发展全自动化,目标是几乎不再使用普通的流水线上的员工。就像欧美企业,偌大一个工厂,看得见上班的人就一两个而已。
人口在不断的增加,提供给人的工作却在不断减少,这是必然的趋势。现在全球的高失业率,不能不说有些警示了,07、08年后长期的经济萎靡,是否是社会在变革中调整的表相?不得而知。准确些说,应该是大家熟知的工作职位逐渐变少和消失,职位的转变正在发生。不论如何,注定着,大多数现在有工作的许多人,都会面临失业的危机。他们能不能跟未来的年轻人争夺新兴的职业还不知道,保不住现在的工作,又不能获得新的机会,毫无疑问,变成了多余的人,可惜的是,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虽然未来可能是哀鸿遍野的景象,不过并不见得要过早心凉。机会总是有得,上帝关了一扇门,一定会再开另一扇门,只是你自己得早早搭好过桥提。机器能够替代人,可机器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注意培养做机器做不到的那部分,就是作为人的机会。罗振宇说要做U盘似的人,携带知识,任意插拔。其实和我之前想的,要做“工匠”是一个道理。码农是没有前途的,可工匠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这个不论那个行业都是相同的道理。而做好工匠的前提是,要有“匠心”!
能不能用心琢磨是把人和人分开的分水岭,未来也是把人和机器分开的分水岭。要保住现有生产关系中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职位,你就得费尽思量。仔细想想,从来没有什么工作真的退出了历史,他们只是换了马甲,应该说升了黄马甲。以前马车虽然被出租车取代了,可升级到了高级的旅游方式。以前满街的手工或街头艺人,现在都变成了民俗艺术家。手工的骑车制造,机械表制造都没有消失,只是市场变小了,只能养活很少的一部分人而已。他们之所以能打败其他人,因为他们是匠人,简单的说能把活做到最好。计算机自己会编程,虽然可能还有比较漫长的时间,可“码农”太低级了,机器暂时打败不了我们,但我们会被一代代应届的新人们挑战,他们将会是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你有何优势可言?量不能取胜,则必须专注于质的变化啦。能不能把事情做“绝”?相当考验一个人的能力,而心法却简单至极,就是用心!不过要把这份琢磨用心培养成血液里流淌的习惯,事无巨细皆如此,时间的累计自然会带来变化。

能不能格自己的命?也是一个让人矛盾的选择。所以说大公司必死,就是以为他们不能灵活的随着浪潮灵活的转向。其实即使他们想转向,也努力去做,也逃不出必然的趋势,因为人力的转移几乎不可能改变经济自然的选择。越是把某个事情做绝了,术业有专攻的公司,死得越是快。个人也是一样,有时后想把一个事情做好,你得抱有一些近乎迷信版的信仰,譬如我觉得某个编程语言就是好,我只用它研究它,其他都是垃圾,这样的专研会让人成为专家,活得大的利益,可从时间成本来说,你就不愿意花同样的时间在不挣钱的事情里。可当技术开始前进,格局就发生变化了。早几年,遍地都在找Java程序员,可随着现在这波Web的开发变化,只会Java将很难找到饭吃,因为企业级的Java应用已经大面积减少了。很多公司都转到移动开发中去,新兴的年轻公司,都会抱有更开放的思维,仅仅使用Java已经变成了历史。所以,我们得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广度的了解,如果你不能注意到未来变化的趋势,那么就是去了转向的机会。我们如果花100%的精力在强化专度上,可能得花200%的精力去扩充广度,找到新的突破点,做边界式的人才,拥有跨界的能力,不仅很少有人能做到,而对于机器来说更是困难。

能不能坚持固守自己的路?看到趋势是离开还是固守,或许到最后就是一个经验的判断,很难有正确的说法。现在的社会信息量太大,让你反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说其实你几乎做不到,只能蒙而已。相信自己的决定,并固守到最后,也是一种出路。就像在沙漠中迷路的人,最佳方案不是到处跑,而是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过在人生路上,没那么多人来救你,你必须自救。只有在一种宁静的心态里,才能成长。只会突前拼杀会让人忽略对自我的认识,便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做人”了。未来不论什么职业,必然是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因为机器永远做不到这个。要领悟到“服”务的精神,才能最后幸“福”。要服务,你就首先得会做人。至于什么是做人?都是幼儿园的功课了,自己回味吧。不论是在公司上班,还是直接面对客户,都有服务存在,一个人永远都不能自我的拔苗助长,而要想有贵人相助,不“心悦诚服”地做事是不可能的。不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办事都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拿办事来说,头绪再多,事情再杂,做事还是只能一件件做。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地做事,失去的是别人的信任,自己的将来。不要只是看中了将来的可能性,忘记了当下的幸福。

许多事情都是矛盾统一的,分开说和合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要让他们和谐统一起来,还是多琢磨吧。不过时间更是一把杀猪刀,知易行难,要如何把握住时间把事情做成又是另一翻话了。未来可能很残酷,水滴逃离不了江河,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成为多余的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