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dy Algorithm 这个命名一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叫做贪婪呢?
什么是贪婪算法?
贪婪算法根据Wikipedia的定义:是一种在每一步选择中都采取在当前状态下最好或最优(即最有利)的选择,从而希望导致结果是最好或最优的算法。
这听起来和印象中的“贪婪”似乎差很多嘛!不是七宗罪里那个贪婪嘛。我们通常理解的贪婪,是对财物、钱等物品充满非同寻常的强烈欲望。不过,换个角度来理解,会有点不同。假如我们忽视全局和总体规划,就是说我们放弃做某件事的最优选择,只是盯着眼前的一点一滴得失,即是当前的最优选择,往往贪婪的人也就是因为无法控制欲望,不能退后一步看问题,是短视的。这样来看,两种解释似乎融会贯通起来了。
不过贪婪算法可不是无用的东西。它是解决NP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要是对算法什么的不感兴趣,直接略过,来聊聊 “#贪婪是坏的吗?” 也很有趣。
NP问题
NP =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多项式复杂程度的非确定性问题)。
不是学数学的话,定义挺起来挺绕口的。简单来说的话,先有 P问题(确定性多项式算法),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得出结果,譬如计算 5*25/36+323。而 NP问题 问题,我们没有公式可以按部就班地通过计算得到结果。比如,寻找质数,我们没有公式可以一步步推算下一个质数应该是多少?比如经典的旅行商问题,有一个旅行商需要前往N个城市,怎么能找到最佳路径保证行程最短?再比如广播电台问题,在N家电台里,选择最小数量的电台,并做到播出的范围覆盖整个国家。对于这些无解的NP问题,数学家而言要么找到一个解决的算法,要么得证明为什么无解。作为七个“千僖年数学难题”中的一个,我们就不必杀死脑细胞求解了。
识别NP问题
虽然不用求解,可识别NP问题,却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知道什么问题属于NP,我们就可以节省一些脑细胞了。《算法图解》提示了我们一些蛛丝马迹:
- 元素较少时算法的运行速度非常快,但随着元素数量的增加,速度会变得非常慢。(比如商旅问题里的城市数量增加)
- 涉及“所有组合”的问题通常是NP问题
- 不能将问题分成小问题,必须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可能是NP问题
- 如果问题涉及序列(如商旅问题里的城市序列)且难以解决,可能是NP问题
- 如果问题涉及集合(如广播电台集合)且难以解决,可能是NP问题
- 如果问题可以转换为集合覆盖或者商旅问题,那肯定是NP问题
近似算法
对付NP问题,我们既然找不到最优解,那么一个“差不多,足够好”的解就可以满足条件了。贪婪算法就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对于旅行商问题,我们可以每次选择去最近的城市。对于广播电台问题,我们可以每次找到覆盖了最多的还没有播出地区的电台即可。
于是当前的最优选择,已经足够好了,而且速度快,是实际可行的操作。所以“贪婪”也不见得那么坏呀?至少在算法里的确不坏。那我们生活中的贪婪呢?
贪婪是坏的嘛?
其实不止贪婪,我们所谓的七宗原罪:“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 都值得在回头想想。
我们身边都是超过了身体需求,摄取无度的Foodie,那么是否可以说人人都“暴食”,或者是追求美好生活?做程序的都知道,最好的Hacker都是最“懒惰”的,才能创造出“智能”的机器;没有“贪婪”“嫉妒”我想经济就别想发展起来了。仔细掰掰就会发现,这些原罪本身也就像“科技”一样,是中立无态度的,更多像是催化剂和助推器,于是用到好的地方就造福,用到坏的地方就做恶 …
既然叫做原罪,即使人而为人就无法摆脱的,无法逃避的。记得知乎有个文章提过,能感受到多种负面情绪的人,比只有正面情绪的人健康,更少被诊断出抑郁。负面情绪更能积极地促使我们行动,相比起追逐更多快乐的动机,我们摆脱眼下的难耐的痛苦的动机往往更加强烈。
当然这七宗罪并不能和负面情绪完全画上等号。他们既是负面的情绪,也包括负面情绪的带来的实际动作。负面情绪比这7个多多了,譬如还有很危险的空洞情绪:
- 无望感(hopelessness): 信念遭到破坏,失去控制感,产生“怎么努力也没用”、“希望的不会发生”的预期。如此一来,我们可能会放弃采取行动。更糟糕的是,放弃尝试和努力可能导致我们的预期成真,形成恶性循环。
- 无价值感(worthlessness): 来源于没完没了的自我批评,认为自我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于是不由自主地去追逐财富、权力、名望这些普遍被认可的外在事物。然而,即使他们拥有了这些,内心依然是空虚的。
如果是由这样的情感反馈到七宗罪的行动当中,那可就真是“罪”了。
无论如何,Greedy Algorithm还真是个不错的名字,很有趣!它也印证了上面的讨论,对于那些无解的问题,即使是贪婪的,也比放弃尝试或者一门心思把时间荒废空洞里更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