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X System Integrity Protection  • • •  呐喊       all posts in Archive

Review 万万没想到

今年起,我个人的30年代也到中点了。成长其实并不可怕,不过让自己焦虑的,是无知随着年龄红利淡去,逐渐在放大。

不过这两天,感觉挺幸运!在翻篇之前读了两本好书。第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要是在三十岁读到或许能少浪费点生命;而现在想说的第二本《万万没想到》,要是在二十岁就看到就更好了。

万纬钢作为一个物理学家,读了很多书,也的确会读书。这本书旨在教会你用科学的方法和世界观来观察问题,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其中最,最,最,值得思考的是这两篇:“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和“用强力研读书”。

我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不过这只注意到了事情的一半,磨刀本身也是有技术的,研究如何磨刀也是极重要的。而大部分人都没能掌握磨刀的技巧,所以我们砍柴的结果千差万别。固然,人人各不同,方法不可一统,可要是没能抓住共通的部分,那一定就做错了。

苦中作乐

学习首先是要“体力”的,也就是砍柴的气力。需要强专注力,持久力和恒心。有趣的是,这并不是纯精神的“下决心”,靠“毅力”便能持久的。科学研究发现它也是可以消耗,和运动了就会饿一样道理。适当补充葡萄糖,会在生理层面给你支撑。当然,思想层面的支撑或许更像兴奋剂,理解清楚 Quanlity 应该会把要做什么,怎么做看得更清晰一点。

不过一切都清楚后,你还是要能耐得住寂寞,明白这个“苦”字,期望半吊子,边玩边学是痴人做梦。

刻意练习

由此向前的“一万小时”磨练,是有所成的先决条件。不过,我们常常误以为,这只是单纯的时间堆积,其实还有不少学问在细节里。在“只言片语” 里已经回顾过一次了,。学习的关键就是“刻意”两个字。

所谓“刻意的练习”,是指:

  • 只在“学习区”练习。让你觉得舒适顺手的东西,都应该立即放手,转向下一个困难点。
  • 拆分训练内容。针对基础内容,重复重复再重复。针对弱点,对每一小块做重复练习。
  • 要能及时获得反馈。测验、老师、学徒关系和同行讨论,架构出反馈机制事半功倍。
  • 必须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刻意练习不好玩,期望看看纪录片涨见识,是可以的,涨知识就免谈了,书是目前最佳的实践方式,不过想一边听着Rock一边读书,可以跪了,十万小时都不够用。

强力研读

只就读书而言,刻意练习当然也适用。首先,强力研读也不是娱乐和休息,我们期望的是用严肃的态度,将别人的思想知识,融会贯通,嫁接到我们自己的知识树上来。由于这是极度地脑力跤力,时间不可长,读的速度也必须慢慢来,以求获得更好的效率。

方法来说,万维钢说,读书要读两遍,只读两遍。第一遍放松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立刻读第二遍,力求梳理清楚作者的思想脉络,并认真做好笔记,以后整理笔记即可,无需再读。仔细想想,这个说法也并无不对,不过我觉得好书还是值得多读的,温故而知新,总是会有新发现的,当然短时间内,你并没有不断复读的必要。

笔记之重要,我们常常忽视了,据说钱钟书的笔记量是原书内容的1.5倍。他并不藏书,即便买的书也是看完便送人,只存笔记。正因为他想尽地记录和整理的笔记,才能帮助他把知识都长到了自己头脑里,才能做到博闻强记的惊人功力。

笔记不是警句集锦,小段子合集,它的目的是在于抛开故事记住文章,不为局部的思想喷发而激动,冷静理解作者的目的,从而把书读薄,从具体的山川景色变成抽象的地图。好的笔记,需要做到:

  • 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
  •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
  • 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
  •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

至于笔记写在哪儿,可以是笔记本,可以是书的空白处。书里说,大家都不喜欢把书借给毛泽东,因为他看过的书,别人已经没法再看了。我并不喜欢在实体书上画画重点,写笔记什么的。我总以为书是可以常看常新的,一旦给思想画了边框,那么下一次就被拘束在里面了。而且,已经互联网时代了,我们的笔记倒也不必纠结在纸笔,可以用各种App混搭,帮住我们做到随时查阅整理,更为方便。

知识树

这是知识喷发的年代,我们有无尽的影视书籍可以选择,无数人把自己长时间的观察和知识,压缩起来,供我们获取,甚至还有不少是免费的,何等幸福!用30分钟,1个小时我们就可以经历别人可能好几十年的经验,何等的知识密度!! 可是,你看过以后记住了多少?有多少是左耳进右耳出??

世代更替越来越快,所有行业都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程序员也跑不掉。如果不能更有效率的转化知识,把它长到自己脑袋里,不只是浪费生命,还有更现实的被淘汰的危机。

我们有着各种智力强化工具,还有一个无所不知的万维网。可抛开你的手机,电脑,我们还能知道多少?就我来说,可能真有限。没有了Google和Stack Overflow我还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程序员,都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想,我们比自己想象中要更脆弱一点。不过,用工具没错,我们只是需要一颗更强大,能自由支配它们的大脑,而不是反过来。

生命之树是活的,知识树也应该是。不过生命之树会衰老,而知识树却可以越来越壮硕。希望它能成长得更快一些,活得像本杰明·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