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ll SQLPlus  • • •  元学习       all posts in Archive

Review of 「Playing to The Gallery」

当代艺术,真心看不懂 … 在书店偶遇 Grayson Perry 的『 哗众取宠 』( Play to The Gallery ) 这本书真是解惑良多。

艺术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当然都是很高雅的。古典的东西,比如绘画、书法、手工艺品、雕塑之类,放在画廊、博物馆,时不时某个艺术品就爆出,在某个拍卖会卖出了几千万几个亿,除了骇人听闻,似乎与普通人就扯不上什么关系了。

另外一些当代艺术就更让人伤心了,要不就是完全看不懂的画,要不是琢磨不明白的装置,或者莫名其妙的行为艺术 … 对于「圈外」的我们来说,除了猎奇,还能有什么收获?

艺术品是「美」的

艺术品,本质来说当然应该是「美」的,另外一类我们看来是「丑」的艺术,也常常是「审丑」的情趣,另类的美。

Grayson 说『 可现在如今,假如你要在艺术圈里使用这种词,可要小心了。很可能有人会咂巴着嘴悲哀地摇头,因为他们的英雄艺术家马塞尔·杜尚说过「审美愉悦是一种应该避免的危险」。如今判断一件作品的美学价值的标准,已经掺杂了一些保守的、不可信的等级观念,还受性别歧视、种族主义、殖民主义、阶级特权等影响。』

看来我们有必要,定义一下,「美」是什么?我觉得美的东西,对其他人来说,也是美的么?艺术品似乎就是被「公认」为「美」的东西?可公认的美就真的美吗?

『 普鲁斯特说,「只有透过华丽的金色画框,我们才能看到美。」他的意思是,我们对「美」的想法完全是有条件的:我们定义美的时候并不是追求美的内在,而只是习惯于通过曝光与强调做出判断。美更大程度是一种熟悉度,是对我们已有观念的强化。它是一个构建在层层变化之上的东西。… 我们在生活里,感叹的美,大多是这种社会潜移默化「告诉」我们的美?我们对美的感觉是来自群里的意识。… 当我们讨论正在消费的文化时,总是离不开对「别人如何看待我们」的期望:我们的品味反映着我们的样貌。当我们与朋友分享自己的艺术品味 … 我总是有些畏缩。打心底害怕遭到排斥。诋毁一件事物往往比宣扬它更有安全感。』

如果只有我们自己感觉到美,有可能只是个人癖好而已。最后被公认定义为「美」的东西,毫无疑问在本质是,已经带有了社会属性了。是不是真的「内在美」… 谁知道呢,反正 Grayson Perry 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如何评价艺术品的价值?

显然不能以「美」、「前卫」、「有突破」这类抽象的术语来量化的比较艺术品。那用什么来做这个参考系呢?

『 最接近我们艺术的可验证工具当然还是市场。货币的价值当然无法决定艺术品的价值,但它经常胜过所有其他意义,因为人们很容易对巨大金额印象深刻。 可能愤世嫉俗者会说,实际上艺术现在只是一种资产,他已经失去了其他效力,不再承担讲述故事、大众传播或打破界限的作用,而只是大量挂在墙上的现金罢了。当然也存在相反的论点 – 以艺术的名义而艺术 — 这样的立场非常理想主义,因为这种坚持并不值钱。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说,「艺术总被一条黄金脐带绑在金钱上。」 所以我是相当务实的。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是,「如果你的作品不适合纽约公寓楼的电梯,你就永远不会拥有良好的艺术生涯。」 』

大众欣赏艺术品,但是并不能为艺术品定价。负责这样工作的一半是所谓的专业人士。它们包括:艺术家、艺术收藏家、教授、代理商、评论家、策展人、媒体。当然也有是公众的时候。大众更多是像被牵着鼻子走的驴,趋之若鹜地去欣赏被市场追捧的艺术品而已。

Art Professionals

艺术的语言

要让艺术品高于生活,能被大众接触,却要脱离大众成为「艺术」。也少不了一套话术的权谋:

『 专业之所谓专业,就是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如通天塔一般隔离了上天和世界,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社会学家阿历克斯·鲁尔与艺术家大卫·莱文将关于公共机构举办的当代艺术展的数以千计的媒体报道内容放入了一个语言分析程序中进行分析,取得了不少对它们是如何成为「国际艺术英语」的观察结论:国际艺术英语之所以比普通英语高级是因为普通英语缺乏名词。「可视的」成为「视觉」,「全球的」成为「全球化」,「有潜力的」成为「潜能」。当然「经验」也变成了「经验主义」。』

于是这样, 就形成了一套形而上的,缺乏实体的语言。它 『 增强了一些作家评论艺术的权威性。它成为严肃的语言,赋予艺术品以复杂性。它促进了语言的军备竞赛,像野火一样传播,因为每个人都像被看作在认真对待艺术。』

语言毫无疑问让艺术神圣化了,可艺术毕竟不是完全形而上的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那什么是艺术呢?

什么是艺术

『 以我的经验来说,艺术是素描,油画,水墨,雕塑,建筑 … 可 希腊人并没有我们所理解的「美术」的概念。罗马人非常势利的欣赏高尚的(自由主义的)艺术,比如修辞或音乐,他们之所以把雕塑和绘画归入非高尚的(利欲熏心的)艺术,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混乱及艰辛的劳动。』

『「美术」是一个最近才有的概念。自史前以来,我们在墙上绘画,制作雕像,但只将其限定为一种特殊的活动,我们理解的艺术(可以挂在美术馆或者画廊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东西)是相对现代的。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庭认为,我们所理解的艺术概念始于1400年左右。』

『 直到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现代主义。人们开始质疑什么事艺术、我们做的又是什么。经过这样漫长的过渡,在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人们、艺术家们开始询问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知道20世纪10年代的杜尚出现了,他标新立异的主张: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 于是艺术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可如果一个男士小便池也是艺术品的话?我们如何来判断呢?如果任何事物都是艺术,就像被杜尚点名的小便池,还有这么多我们还有发现的东西,是不是也是艺术品呢? 通常人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定义为艺术,大多是因为随之而来的地位(和通常伴随的经济利益)。』

『 但是,关于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还是有边界的,只是界限在变得更为柔和、模糊了。我不认为这些边界是确定的,我确信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我很高兴能秉持这一理念。我认为现在艺术的边界以涉及社会学、种族、哲学,甚至是金融领域。』

『 对于艺术边界来说,智力上的感性上的理解并不一致。理解一项新发展可以只用一瞬间;而在情感层面接受一个大的改变可能需要许多年,甚至几代人。 对于什么是艺术,虽然不能准确定义,但是可以有一些思考的「界碑」:

  1. 它是否在画廊里或者艺术情境下

  2. 这是其他东西的无聊版嘛?在当代环境中,对艺术品最侮辱的称呼之一就是「装饰」。但具有装饰性却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艺术没有乐趣」这一想法是错误的。勒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想精确的给艺术下定义,首先就不要把艺术看作是享受的工具,而把它看作是人类生活的条件之一。」

  3. 是艺术家做的吗?艺术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说过,「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所以你必须成为一个搞艺术的艺术家。

  4. 摄影。是有疑问的。(注释:显然不是所有的摄影作品都是艺术品)

  5. 限量版测试。如果某物时无穷尽的,那么它就放弃了艺术的资格。

  6. 「手提包和赶时髦」测试。艺术属于拥有良好教育的人,或者有很多钱的特权者,所以如果这些人盯着某物看,那么这很有可能是艺术。

  7. 垃圾堆测试。你得把正在测试的艺术品放在垃圾堆上,只有当路人指着它,并想知道为什么一件艺术品被丢弃时,它才是合格的。然而许多好的作品不会通过测试,因为垃圾堆本身可能就是艺术品。

如何在当代做艺术家?

『 艺术仍然是一个创造力的舞台。但是我认为,革命、叛逆和观念巨变不再是艺术里决定性的想法了。一百年去,艺术几乎是革命的同义词。… 当我在艺术学院上学的时候,革命、变化和叛逆似乎是我对艺术的基本理解。毕加索最喜爱的一句话是,「我们必须杀死现代艺术」。这是成为一个艺术家必须拥有的反叛想法的源头。弑父是被鼓励的。我们必须把自己放在反对以前一切的位置上。』

『 阿伦·卡普罗,在1964年写一篇叫做《艺术家也是世间人》(The Artist as a Man of the World)的文章中,他假设(这可能是一个令那时许多生活在SOHO区冰冷阁楼里的人讨厌的想法),艺术家与大多数人一样,想要的不过是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他认为艺术家的职业与其他专业性的工作没有什么不同。』

『 乐队 Everthing but the Gril 的音乐人 Tracey Thorn 说了很棒的话。它描述了反讽的问题。她说,“艺术界的人很难完全真诚地对待事情,看起来都想要「正确」。反讽的问题在于,它假定了作为最终的结果的位置,了解两方面的看法,对一切的感觉都是精通的。所以,如果你避开反讽的态度,你看起来就好像没有足够的思想,你就有点太简单了。”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是双重绑定,你进入了这个圈子,一切都很反讽。当我晚上外出和朋友们一起时,我会表现得非常愤世嫉俗和反讽,这还说得过去,但作为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当我想就艺术作一对一的交谈时,我希望一对一的经验时真诚的。我在为艺术奉献我的生命。所以,当我可以早上独自去看展览的时候,感觉有些许美好的瞬间,我必须在邪恶的反讽中保护我自己温柔的部分。』

曾经艺术是引领时代的,不过『 现在的艺术不是领先的艺术,而是追随的艺术,正在努力跟上。在许多方面,技术比艺术更尖端。网络确实有惊人的潜力,实现了约瑟夫·博伊斯的语言,即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如我们所知的那样,这可能诅咒着艺术的终结。当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生产者,我们就淹没在有数十个亿股微型水流组成的海洋中。品味的仲裁者消失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真的很有意思。正如杜尚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我们现在的科技研究,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简单想来,比如分形,黑洞,晶体,AI … 完全就是艺术。研究到深处,做科技也能成为「艺术家」,毕竟哲学的根源是相通的。

关于孩子

这个话题很适合中国 :p 毕竟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教育有极高的期待,永远不想输在起跑线上。

『 毕加索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每个孩子都能从创造中获得自然无我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往往随着我们的成长消失殆尽。 当你长大后,艺术就变成了严肃的游戏。实际上,艺术和游戏一样,所具有的最为严肃的目的之一是帮组孩子应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可当我决定成为艺术家的同时,我失去了玩的能力。』

『 艺术不是生活中某种乐趣的附属品。回到冰河世纪,当时的艺术家即使受到饥饿,寒冷和捕食者的持续威胁,仍然会坚持绘画。他们花费无数的时间来作画,想要表达自己的欲望非常强烈。』

『 一个孩子说,艺术家,他们留意事物。这是对艺术家工作的简单明了的定义。我的工作是去留意其他人没有留意的东西。…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生产新的陈词滥调。』

要成为艺术家,就要保留孩子一般天真的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所以,艺术家看起来多少有些「孩子气」。像毕加索说的那样,每个孩子可能真的都是艺术家。可正如 Grayson 所说,成长会让个体找到「自我」,不幸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最后能成为艺术家。

再补充一点我的感悟

「艺术」是文化人,富人们的游戏。但是艺术品是可以给全人类欣赏和玩味的。毕竟生活本来是平淡无奇,有大量的缝隙需要填充。肥皂剧综艺,当然是不错的泡沫胶,可总归还是来点艺术的文学的贴面,才能更佳赏心悦目。

不论艺术是多么「高雅」的东西也好,我们要做的就是:大大方方地去看,可以「粗鄙」地欣赏,甚至可以「粗俗」地去评论,当然也可以完全可以不喜欢。

不排斥,但也不要妄议,做个特立独行的猪就好。毕竟,我的心情,只属于我自己。

P.S.

说个题外话,作者 Grayson Perry 看起来还真是有趣的人,异装癖这个点就够吸引不少人了吧。也参加不少的脱口秀节目,应该都很有趣。

Grayson Perry

跟这本书有关的话,可以看看Youtube这个视频:What Makes an Artist? Grayson Perry in Conversation with Sarah Thor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