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学习

学习这事吧,随着年纪变大,却愈发的变得重要了。这个世界不可避免地,知识和技能的更替越来越快,而且新技术还在不断爆发中。想要靠着年轻时候学到的那点本钱过一辈子,是不可能了。

就学习来说,和年轻时候比起来,现在最缺失的是时间。因为生活里各种事情需要占用时间,如何能更高效的学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明显感觉自己亟待改进,于是摞了一堆书出来整理整理,希望能更「科学有效」地学习。这里我想总结是普世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特指某一类学科或技术的学习。

Learning to Learn

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

不论我们在开始学习之前,有什么目的,迫于什么压力,或者就是兴趣使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把关注点放到学习的过程里面来。

以结果为导向,对目标的依恋,很容易给我们自己设置难以逾越的恐惧感,要不就是过于幻想,导致不必要的分心。尚未发生的事情都是不可控的,中间可能出现无数的坎坷,我们可能怀疑自己,热情被浇熄,有时可能感觉根本无力反抗,于是备受负面情绪地拖累。

但是如果关注当下,关注学习和正在做的过程,就能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对自己能够专注并持续完成当下的计划,能让我们心态平和远离焦虑,并因为目标的一步步实现得到积极的反馈。

过程比结果更美好!

刻意练习 (Deliberate Practise)

Anders 告诉我们,「天才」是训练的产物,在自己行业达到巅峰的人,并不是因为基因遗传的原因就能成功,他们仍然是进行了正确的大量练习的结果。「天才」和「普通」人样,大脑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天才」能更多利用那样的能力而已。而实验已经证明,最后成为「天才」的,都是正确大量训练的人。所以不要妄自菲薄,那些在实验里展示出天才气质的人,开始都是普通人而已。人人都可以通过训练成为「天才」。

我们的大脑就像是肌肉,是会随着不断「锻炼」而变得更发达。譬如伦敦的出租车司机要靠大脑完成中心9.6千米内每一处细微位置的导航,所以他们锻炼出了巨大尺寸的海马体;盲人也会对大脑重新布线,利用负责视觉的脑神经完成其他功能,让我们惊叹他们的敏锐度。我们要通过刻意练习,不仅只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刻意地构筑它,做到以前不能做到的事情。和健身一样,练习需要科学循序渐进,而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也会因为停止训练而逐渐消失。

什么是刻意练习?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2.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我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心理学分为三个嵌套的圈,由小变大: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刻意练习是有意为之,要走出了舒适区,一般来说这肯定不是令人心情愉快的。所以学习绝对不是「快乐」的,当然持久的训练可能会让你开始欣赏,如健身般增肌时肌肉轻微撕裂的痛感,获得另类「快感」。

具体的学习方法

1. 在「学习区」学习

说到学习,大家最习惯的就是把自己读得烂熟的课本,被动地一遍又一遍的复习。目光扫过书页看过的内容,却什么也没有思考。一旦我们基本熟悉和了解了某个知识,就进入了「舒适区」,再继续反复已经不是「刻意练习」了。

那么又要大量重复,又不能进入舒适区,这不是很矛盾么?

大量的练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对知识的理解,最佳方式不是一遍遍复读,画出重点。而是多种多样的形式,首先应少「看」多尝试关掉书本「回想」,也可以尝试背诵,默写,听写等方法,用测试来检验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要透彻地理解概念,还可以不断的举例,最好是反例来试着否定自己的理解。还可以用整体性的思维,在横向和纵向去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后还可以尝试能不能,把知识点教给别人,甚至是解释给10岁的小朋友。

2. 搭建组块 (Chunks)

我们的长期工作记忆储存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但它不是杂乱无序,随意存储的。它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行的,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而且具有高度的结构性。心理学家称这种结构为组块(Chunks)。专家就是能够利用有限的短期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而我们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在大脑里构建组块。我们要做的是:

  • 高度的专注力前提下
  • 专注基本概念,基本功的练习
  •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3. 善用发散思维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和发散。学习数学和科学知识,两种模式都非常重要,如果过度使用专注模式处理新的概念和陌生问题,很容易止步不前。比如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手的定式效应,这个时候,其实需要跳脱出来用「广角」的发散思维来重新思考。

对于难题或者科学上的概念,我们要首先进入专注模式,当感觉疲惫精力涣散时,就应该去做点更换心情,切换大脑工作的其他事情。譬如音乐,运动,语言学习什么的… 让大脑能切换到发散模式继续思考。但是要注意,仅靠发散模式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而意志力和专注力很强的人,常常无法切换思维模式,这个时候需要有意地提醒自己去进入发散模式。

4. Mental Representations

Mental Representations (MR) 是指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每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简单来说,比如说到蒙娜丽莎大家都能在脑海里「看到」那幅油画,可每个人看到的细节却不一样。这些存储在长期记忆里的MR,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处理大量信息,杰出的人就是经过年复一年的训练,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的MR。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有提过类似,但更加哲学的观点,Pirsig 的 Quality。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MR其实就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去补充完善Quality的过程。当你能完整看到Quality时,就不会被局部的问题卡住停滞了。

练习完善MR,MR也会反过来指导练习。技能越娴熟,创建的MR就越好;MR越好,就越能有效的练习,以磨练技能。

5. 多睡觉

人醒着的时候大脑会产生有毒物质,只有在睡着的时候,脑细胞会收缩,于是细胞间隙变大,就像是打开了水龙头,脑脊液从中流过冲洗掉毒素。这样的夜间大扫除是保持脑健康的重要环节。长期缺乏睡眠是致命的。

睡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即使在睡觉,大脑也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一遍又一遍地加固这些神经模型。而且,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问题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

6. 参加体育锻炼

在学习里,毅力往往比智力更重要。不少体育运动都能极大的塑造心理的毅力。 没有健康的身体,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是空中楼阁。不止如此,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激发发散思维。

7. 冥想

冥想几乎被各种各样的心理学,学习方法,个人传记提起。显然它有切实的效果,毕竟 Apple Watch 都专门出了一个类似的 Breath 应用。

冥想不是一种宗教,不过它也是各种宗教的一部分。简单的说,要做到的就是 do,observe and correct。更多如何冥想看看这里。值得尝试!

学习中的障碍

1. 没有兴趣!

最好的动力,自然是「兴趣」。被迫学习是绝对不可能持久的,必须要来自内在的激励,才能让自己跨越学习中的各个路障。

总得来说,其实没有真正枯燥乏味的课程或知识。我们对自己擅长的东西,很少有觉得「讨厌」的。我们只是缺乏「好」老师,或者「正确的学习方法」进入门槛,因此遇到了挫折,导致负面反馈,产生负面的情绪。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刻意地运用「整体性的学习方法」,忽略我们期待的结果,把它和我们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努力寻找各种应用知识的途径,让知识因「用」而获得新的意义。

我们也要放低要求,不要期待「学精」成为专家,只要「学会」即可。先避开让人压力山大的知识结构体系,直接动手,尽力在最短的时间对它有全局的了解。随着了解的逐步全面,应用起来,并同别人交流,会逐渐获得正向的反馈,就比较容易培养出兴趣了。即使仍然不感冒,也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需要了。

2. 没有导师?

跟随优秀的导师学习,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他不仅能制定学习计划,还能跟进做即时反馈,甚至心理调整,帮助我们跨过一个个坎。不能找到面对面的导师,那么网络培训靠谱么?从刻意练习的角度来说,应该不靠谱,因为没法做到针对个人的即时的反馈,没有办法督促个人的学习,并做心理建设。不过能够和其他人一起学习或许对有的人是不错的体验。

如果坚持个人学习,网上能找到各种靠谱的大师的推荐,自己应该能由此作出不错的计划。其他的3F就要靠自己了:Focus,Feedback and Fix it。Feedback尤其重要,如果没有反馈,也就没有办法Fix了。计算机的优势来了,对不对电脑立马有反应,不能再即时了。而其他的情景,或许测验是最可靠的手段了。再其他,就要用心去寻找能给自己反馈的人了。

3. 学得慢

大环境使然,少不了的,学习多少都会去比较。

我们能做的,首先是对自己诚实,不要为了虚荣作假,人都是为自己而活的。然后还是要把关注点放回到过程中来。没有能快速掌握学习材料的重点,不要灰心。常常让人惊讶的是,「学得慢」的人能更好的抓住根本问题。真正了解前因后果能让你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

4. 拖延症!!

毫无疑问拖延症是所有问题里,最棘手的,估计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噩梦。

4.1 技术解决拖延症

将所有要做的庞大任务,逐步细化,细化为单一的「4S任务」:Simplify、Small、Short and Slow。其中Slow是指要心态平和,把注意力关注到做事情的过程中来,而不是结果。

在一个番茄时钟(25mins)里来完成每一个任务,如果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长的时间,也可以缩减为更短的时间。目的只是要承诺能够「真」专注地在这段时间里工作学习。

4.2 心理解决拖延症

心理对照(Mental Contrasting)是一种很强大的方法。过大的压力不是好东西,可没有压力是更大的问题,温水煮青蛙。心理对照,就是来思考如果自己做到和做不到会有什么巨大的差异。我们常常生活在舒适区,故意选择忽视或者忘却潜在的巨大风险,心理对照就是让我们对没有发生的危险有清晰的认识。

4.3 物理解决拖延症

当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给自己一点适度的「甜头」和小奖励。不过要注意!!!不要因为结果奖励自己,要奖励自己努力的过程。因为自己能够专注地持续学习,而不是因为考了多少分。

4.4 拖拉一点也无妨

如果真的有时候无法战胜自己的拖延,想逃避,也不要有强烈的心理负担。不要把「拖延症」真当成一种疾病,人人都是一样的。不过可以巧妙的让自己去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要不用更多时间去睡觉休息,而不是逃避去单纯地浪费时间生命。

但是拖延是会上瘾的,尽量不要破坏自己的习惯!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情,重新回到正轨中来。

P.S.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