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Workflow Rename Ebook  • • •  Mathstart for Child       all posts in Archive

重读金庸

说起重读金庸,一开始是在疫情严重时,听了一期免费的杨照老师「看理想」的节目:「曾经江湖:重读金庸」。差不多有十多年不曾跟人聊起金庸了,一下兴起,想起少年时,如饥似渴到书店租书的情形,不过瘾于是又付了费,多听了几期,哪知愈发饥渴难解,非要先读书不可 …

既要读,就觉得遵照杨照的思路,也沿着时间线「系统」读一遍,从头到位回顾一次。立刻放下手中的各类书,翻出吃灰的 Kindle,又买了一套实体的『笑傲江湖』。早读夜读,也算得是头悬梁锥刺股,竟然还是花了一个月才结束。回看才发现,年少时其实只读过电视剧最火的那几部作品而已。当时年少,只是流于情节和爱情故事,现在毕竟年纪大啦,的确有很多新的体会。

说到金庸的作品,大家都知道这几个字:「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当然还要外加一部『越女剑』。

JinYong Books

第一部 『书剑恩仇录』 1955年

在报业的金庸,临时要接替开武侠连载,算得是赶鸭子上架。总的来说,这部写得只能算马马虎虎,基本是套用老一辈群侠传得路子,人物多,又都写得细致,乱哄哄的。不过一上来就定下了他武侠结合历史的基调,这部是清乾隆年间,要扯出乾隆的私生活,情节安排自然多有牵强。不过文字真是流畅,江湖武林栩栩如生,黑话招子信手拈来。此时降龙十八掌已经亮相。虽然中规中矩,可不能不佩服文化底蕴之厚。

第二部 『碧血剑』 1956年

明末的故事,比起第一部作品『书剑』有明显提高,故事紧凑多了,文字也更老练优美了。一路看来酣畅淋漓。最大的败笔是男主袁承志实在太完美了,身世好、样貌俊、功夫高、道德无暇,几乎零缺点 … 不过节奏有些问题,写到后半就是天下第一了,大仇一报后,又不能改变历史的框架,只能草草结尾。

第三部 『射雕英雄传』1957年

写得是南宋年间,仍然是家国大义,不过这次构建的武林已经庞大丰富起来。83版电视剧当年深入人心,不过书当然是另外一回事,多有不同。总的来说前半部分非常棒。后半故事呢,差距有些大,特别是初版的报刊连载版,太多累赘,到了三联版时修改得总算是连贯了一些。

不过总的来说,人物虽多却大都清晰可见、印象深刻,譬如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特别要说的自然是黄蓉,真是写「神」了!怕是老爷子自己的完美梦中情人。从这部开始,开始杂糅了不少戏剧和电影手法,开了不少脑洞,好玩是好玩,不过还是牵强了一些。不过作为第一部大长篇,还是算的成功了。

第四部 『神雕侠侣』1959年

接着『射雕』继续写南宋年间。似乎第一部长篇写完,金庸领悟了不少东西,这文字功力精进几级。突然布局清晰,故事紧凑合理起来,设计巧妙。

比小时候看起来感受大有不同。性格来说,杨过似乎是男版「黄蓉」,古灵精怪。虽然还在强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主题终于脱离家国大义,怎一个「情」字了得!(还以为要和琼瑶拼内力,特意查了一下,这个时候阿姨还没有开始发力)各种爱恨情仇,江湖一如我们普通人的世界。即使现在看来,书里的情感观念也是蛮超前:爱恋不必在乎年龄、「玉女」不必是处女、婚姻也不纠结伦理。

人物创作的时候,打破了之前「好坏正邪」的人物设定,角色们终于都「活」了起来,几个主要角色都极有魅力。几乎算得完美的武侠小说啦。

第五部 『雪山飞狐』1959年

短短的中篇,不过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尝试。打破了自己的写作模式,搞了舞台剧,加上开放式结局。赞!(故事发正在清乾隆年间)

三联版附录的短篇『鸳鸯刀』是1961年写的,看起来更像是喜剧电影剧本 … 大约为清乾隆年间发生的,令人哑然的仁者无敌。仿佛看到一些后来『鹿鼎记』的影子。

『白马啸西风』也是1961年,或许是最不像金庸的作品,没有具体的历史背景,唯一一部纯女性主角,几乎没有武和侠。只是单纯想写「我爱的人不爱我」的爱恋故事,这当然是无论武功如何高,也无可奈何的。可不只我爱的人不再爱我,连爱我的人也都要离去,大漠悲歌,这似乎就有些琼瑶了:P 还引入了个新的角度,这是第一次把「民族」和「文化冲突」作为了重要的线索和材料。

第六部 『飞狐外传』1960年

这本据说竟然是在写『神雕』中途写出来的,依我看来怕是金庸最烂的作品。

首先是一个大烂尾,匆匆结束了各自命运,感觉是想要回去专心写『神雕』。另外,看起来似乎很精妙的串起了『书剑』和『雪山飞狐』的故事,可也引入了一个大问题。在这个『雪山飞狐』的前传故事里,胡斐经历了痛侧心扉的两段感情,回到『雪山飞狐』后,竟然对苗若兰还是如同初恋一般,有点没心没肺了,胡斐和张无忌可大不相同啊。金庸自己也觉得不是很妥,还专门在后记里想要开脱。当然,金庸写女性越来越得心应手起来,袁、程两位角色又很成功。还第一次引入了「毒王」这个角色,很有新意。但是总的来说故事和写法没有突破,中规中矩。

第七部 『倚天屠龙记』1961年

作为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金庸没有走老路。似乎在几个短篇和中篇之后,得到了甜头,大胆得写法又一次大变革!

不再是单一主角,纵线串联起来多个主角。把前面的故事精华统统拿了过来,在前两本里认真地把玩「正」「邪」概念,一直到围攻光明顶,一气呵成非常精彩。又立刻把『飞狐』里的毒王概念延伸开来,写了新的医仙和毒圣,把医学武学结合起来,武功的层次又扩展开了一个维度。

不过,可惜高潮来得太早!毕竟仍然是打怪模式的写法,却在第二本就达到了高潮,面对天下无敌的张无忌,后面却再也没有小怪兽了… 接下来自然就难受起来,这也导致后面武林的布局十分奇怪和不合理,不符合正态分布。「打怪」不能再写,就只剩「情感教育」,可又非要固执写一夫一妻的配置,周芷若黑化得不太合理当然也是无可奈何。但话说回来张无忌这个角色其实挺「真实」,金庸自己也不喜欢他。他算得好人,可谁让所有女人都爱他 … 加上他性格的优柔寡断,见异思迁,口是心非 … 最后不免听起来像是个「渣男」。不过我觉得是让金庸收获很多的一个角色,又给『鹿鼎记』埋下一个伏笔。

第八部 『连城诀』1963年

写完了射雕三部曲,从这部开始,金庸的武侠开始有点不一样了。

『连城诀』只是个小故事,但却是我最喜欢的金庸作品之一,算得相当另类作品。正如「后记」给我们的提示,这个故事是从真实生活衍生出来,有点「微武侠」的意思。它要说的主题并不是「侠」,而是人性。当然读起来挺骇人,几乎全是「恶」,他人即地狱,该有多绝望。还有个小创意是给武侠加上了悬疑的元素,雪山的戏和万家大宅的悬疑实在是太精彩!

第九部 『天龙八部』1963年

写得是北宋时宋、辽、大理等国的故事,这部也不在是单纯的武侠了。揉进了佛教的哲学,很多局部小故事都精彩至极,让人回味良久。金庸提示我们,要看懂这部书,需要看『释名』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 」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罗,七归那罗,八摩听罗迦。 *

所以他真想写的是,这些「是人非人」的人间万象,故而故事里得有着庞大的武林体系和社会格局,故而自然得要有众多的人物。如同『倚天』,同样不再是单一主角,但这次是横向连接在一起。可纵然有「释名」和「后记」护航,也知道大故事并不是重点,可我还是觉得整体结构松散。难道真没有更好的写法了?应该是有的,可要用连载的方式,要写尽「天龙八部」还要保持结构,的确难度很大。

话说回来,因为掺入了佛教哲学,读完之后,真能让你久久回味。我最大的疑问是,如果这书里的他们和她们都不是「人」,那我们期待活成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活着像人真的就是更好的方式?还是说不像人也没有什么不好呢?

第十部 『侠客行』1965年

这第十部没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也没有许多历史道德名族之类的讨论。故事很有趣,读起来像是把欧美戏剧模式直接搬过来一般,浓浓得黑色幽默味道,当然金庸的幽默细胞一贯出色,不用怀疑。

有两个有趣的点,首先「侠客行」的隐喻非常棒,虽然用一群学武的「大老粗」来诠释略微牵强了一些,倒也能自圆其说。第二个是一个「不会说谎的人」,会怎么生活在世俗社会,这本来应该是非常有深度可挖的角度,可惜没有写透。

三联版附『越女剑』1970年:还是历史故事,不过这是所有故事里时间最早的,春秋时期。或许是因为时间太久人物不够熟悉,又或许是硬要让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变成了武侠高手,让我觉得很难受,有些读不下去 …

第十一部 『笑傲江湖』1967年

这部是金庸自己明言故意没有历史背景的故事,因为这部他借用了武侠的壳,实际要写的却是「政治小说」。在『天龙』时写了星宿派,别开生面,这本延伸开来大写特写,换了角度来看各门各派,甚至是少林武当,人人不再是大侠,而是政治人物,当真了不起!

简单来说,这部已然是集大成的作品了!不只把前面所有作品里好东西都揉了进来,故事紧凑精炼,毫无累赘。特别大的进步是,连一向不算擅长的感情戏,也细致合理起来。此外还有不少突破:琴萧之交的男男关系、尼姑派的男掌门、当然还有不男不女的东方不败 … 要说唯一遗憾,在我看来因为写作年代的关系,对东方不败更多是心存贬义,用负面的角度来塑造他,如果能再超前一点,比如后来的徐克电影里的角度再雕刻一下,就深刻多了。

主角令狐冲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他脱离了汉人的体系,如同『天龙』里的萧峰,民族不是侠的界限;又有一些段誉的色彩,武功不再是必备条件,纵然尽失也仍然可以是大侠,真正重要的是侠义之心;他还有点像是杨过,在所谓的正邪之间浮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最特别让他和之前所有主人公不同的是,没有世俗的虚荣,权势物质武功的贪欲,他是唯一一个活在「体系」之外的人。他只有一颗自由的灵魂,最后也没有向世俗妥协,还能潇洒地飘然而去。这样的人,仍然只是当代理想青年,或许未来很长时间的幻想和愿景吧 …

第十二部 『鹿鼎记』1969年

最后一部,衔接了第一部『书剑』,又写回了清康熙年间,还把中间的人物也串了起来,做了个闭环,相当用心。正如金庸后记所言,这部书真是极大不同,固然和以前一样,好东西还是如数拿出来用,能看到以前作品里的影子,可玩得却是「反模式」,颠覆了英雄,功夫,武林,正义,文化,道德,爱情,民族,国家 … 打破了自己的套路,「革掉了自己的命」。

韦小宝是妓女的儿子,老爹可能是汉满回蒙甚至是外国人,这个起点可够低的。武功甚至不是低,简直一无所有。没有还不是最可怕,更是一点侠义之心也没有,因为他也并不想成为侠。他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先考虑事情,但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忘不了「好兄弟讲义气」。不习武,更是半个大字都不识,可天性聪明,脑筋转得快,口才了得,圆滑得能放空自己所有,竟然不论朝廷、反政府的天地会、邪教神龙教、甚至罗刹国(俄国)… 个个都要让他承担要职,给他甜头。真是四面玲珑,八面威风,这厚黑故事写得绝了。他个人生活也极其「糜烂」,看到美女就色心大起,「恬不知耻」见一个爱一个,最后竟然还抱得七个美人归。纵观全书,几乎不在纠结任何世俗概念:出身、地位、金钱、感情、事业 … 可如金庸所说,这么个人,细细想来竟然似乎是真能现实存在的。整个故事当然是极大的讽刺,可要说你看得时候一直是批判的目光,那可就未必了,我反正是乐在其中,大为舒畅。人本性里的那点快乐,其实真的很存粹很简单。

比起之前作品的历史材料,这部书几乎做到极致,韦小宝串起了康熙年间所有大事件,有点后来初见『阿甘正传』的感觉。不过细节具体多多了,而且浑然天成。这部书里,我觉得有点累赘的是花了太多时间来写罗刹国那段故事,不过金庸想阐述自己的外交见解也无可厚非。

总述

不知道为何,似乎现在的人已经不读武侠了,至少这段时间流行不起来了。可武侠的故事里真的有好东西。当然金庸的武侠,和普通的网络文学还是大有不同。

他的文字功底真实很强,从第一本开始,就似乎卓然天成。不过,当然不是天成,查家悠久的文人传统,让他从小就开始积淀中西方文化,成人后政治外交的学习,还有不成停止的时事评论写作,都对他的文字故事产生了悠长的影响。不止如此,他兴趣广泛,对饮食、医学、围棋、数学、佛学、戏剧、影视 … 深入的了解,都丰富了他的故事,拓宽了意境。

不过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在一步步作品里寻找突破,从欧美作品,影视作品寻找灵感,又在下一步作品里不断捡起自己的牙慧,到了『笑傲江湖』终于天成。可竟然还不止于此,写完『鹿鼎记』,一刀捅破自己的壳,破茧而出,跳脱出了「小小武侠」世界。可惜此后封笔了,2018年才去世,虽然后面跑去从政,用了不少时间,可还是有足足30年时间,如果再往下写一部,他会写什么了?

高晓松评价说,写到『鹿鼎记』,金庸就差半步便能走人严肃文学的殿堂了。这话很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没必要把文学搞得这么界限分明,连载版本,的确有很大的随意性,差距挺大,不过修订过后的版本已经相当严肃了。至少对于我来说,想提笔模仿写上几段,似乎要挠破头。关于他文字的组织和细致分析,还值得时常拿出来分析回味一下。

好了,可以回去继续听杨照聊金庸啦!

P.S.